美在永恒乡村,愿脆弱城市成长
人类社会开始之初,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会从事农业劳动,主要的生存内容就是生产食物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,出现部落首领、国王、**及平民的分化,一小部分**脱离农业劳动的人群开始集中居住在城堡里,城市的雏形就形成了。因为城市一开始都是皇帝、**等显赫的人群居住,所以城市总是富丽堂皇;乡村则慢慢成为种田等从事农业的体力劳动者生活和居住的地方。
这时商人阶层也同时出现,社会阶级分化、分工进一步细化,也进一步出现城市核心区、城郊、远郊、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分化。
可以说,城市是美好的;但是城市的美好是建立在乡村的供给之上。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,需要水、电、食物,尤其是食物,**来自乡村的供给。
城市在食物供给正常的时候,确实宜居、方便。如果供应链被切断或者供应短缺的情况下会如何呢?城市还美好吗?还方便吗?
城市如果缺少食物,居民的正常生活是无法进行的。如果食物断供,出现一天会如何?一个星期呢?一个月呢?如果更长,城市会如何呢?
城市是脆弱的。
如果失去乡村的食物供给,城市就是一片废墟。
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,一座座看似气派的高耸入云的建筑物,无论怎样宣示着所有者的财富,在失去有效的农业供给的情况下都将成为废墟。钢筋与混凝土,对于人类的生命来说,确实不是救命的稻草。它们对于人类的血肉之躯来说,关键的时候还不如一棵树的树皮。后者起码在非常情况下可以充饥,让生命可以存续。
▲飞速发展的城市
乡村本来就以土地为**,耕种土地的农民形成自然的村落。农民居住在自家耕地的附近,饲养一些家畜,种植一些庄稼,自己保留种子,年复一年的耕种、收获,对外界的依赖很小,尤其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食物,可以自给自足。
乡村是永恒的。
1937年日军侵华,曾实行“三光政策、坚壁清野”,企图饿死抗战的士兵。可是活跃在广大的农村的将士们,依靠草根、树皮坚强地活了下来,并且***后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取得胜利。如果日本人对城市实行同样的政策呢?那城里的人是无法坚持的。生命失去食物的滋养,饥饿的结果就是死亡。
种田需要**的体力支出和耐力,汗滴禾下土,汗湿衣襟,是家常便饭。为了规避繁重的体力劳动,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**可以进入城市的机会进入城市居住和生活,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繁荣,乡村逐步地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。乡村变得凋零。
当乡村变得凋零和破败,谁来保障城市的食物供给和食物安全呢?
政府应当倾一部分国力发展农业,夯实乡村的农业供给力,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久安奠定基础。
乡村应当摒弃农药等污染措施。当城里人去了乡村以后,那里有房前屋后的树林,有成群的鸡鸭,有伸手可摘的青菜和瓜果,乡村有值得人向往的地方。而不是到处是除草剂地貌,田地里弥漫着农药的味道,地下水再也不敢喝,干枯的河床无声的躺在无生气的土地上,或者虽然还有小河流水,但是里面再也见不到小鱼和小虾,因为农药污染的毒性,已经灭绝了很多昆虫和植物。现在人类已经深受其害,各种病症的人群已经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医院,就连各地的儿童医院都是一号难求。
▲ 喷洒农药的农民
大片的农田,成为某些商业资本逐利的目标,打着“科学的”旗帜实际是欺骗的“高科技技术”被强行运用到农业中。为了攫取农业上的**利益,各种化学污染手段、基因污染手段等生化污染手段都疯狂地挤进农业领域。污染着土地、水源、作物健康和人类健康,这样对乡村进而对城市都造成**的威胁。
城市是脆弱的,不堪一击。
唯有乡村,是永恒的。